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诗城清远触摸乡土的“心跳”

2024-12-07 来源:欧百情感网

连山境内山连山,重峦叠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瑶族壮族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还有历史沧桑巨变,人民的追求奋斗等都频繁反映在唐德亮的诗歌里。

唐德亮。

仔细裁剪粘贴、给自己作品编年整理的习惯,透露出唐德亮作为编选者的一个思路,这不仅反映在他收藏的作品上,唐德亮对清远的乡土诗也如数家珍。

在韩愈、刘禹锡、苏轼的文脉积淀后,粤北这片文学沃土又逐渐发展出具有当代风格的文学脉络。

八音迎宾、美酒迎客、篝火晚会、千人长桌宴……每逢11月前后,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都会举办一场瑶族风情盛宴,庆祝瑶族盘王节。这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第一个节日/就这样在灵光闪闪的野地/茂盛 红火/盘王已经很老/传说依然散发不灭的辉光/温柔的月轮/把瑶人的情感陶冶……”(《写给瑶山》)瑶族人民热爱把民俗文化化成诗歌、乡土情感化作文字,连山瑶族诗人唐德亮就是书写瑶山的一员。

清远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区,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使清远独具风情。唐德亮对这片乡土情有独钟。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唐德亮已在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0多篇,更将清远“中国乡土诗城”的名号发扬光大。随着唐德亮作为主编之一的大型诗选《广东当代乡土诗选》在今年出版,清远与广东更多民俗文化与诗歌被呈现在大众视野。以诗为载体,神秘灿烂的清远之美逐渐显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邱淑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栏目题写:戚华海

诗心初萌 沃土与星光

这位诗人家里藏着一个小型图书馆。客厅一面墙和饭厅两面墙是书柜,唐德亮的书房三面是书墙,中间还另架着两个与天花板齐高的书架,这在个人的书房中极为罕见。满满当当的书籍有的随着年代流逝已逐渐褪色,但其镌刻的思想,也在与唐德亮的常年对话中,已转化成另一种形态——近50年间,唐德亮创作发表了3000多首(篇)作品。

“大概是1977年夏天就萌发了写诗的念头,投了稿但不抱希望。这年秋天,县里的一名干部联系我说刘清涌老师找我,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他是《连山文艺》的主编。”唐德亮说,刘清涌在连山是家喻户晓的教育家和诗人,当时他的诗在《诗刊》发表,各大报刊都刊登他的诗歌和文学评论,后来他被评为广东省第一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循着地址到了刘清涌老师的家,刘老师拿出我的诗,跟我谈问题。他说我的诗有基础、有形象,但是歌颂题材容易写得大而空泛。而后他拿出两本诗刊,分析诗歌的选材和构思,这对我启发帮助很大。”唐德亮说。

良师难遇,诗意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早在此之前,唐德亮在瑶族山区就与诗为伴。“在家乡的瑶族山村里,竟有一个村民读诗集,我就借来阅读。后来,诗歌刊物我也购买,公社百货商店有一格货架卖书刊,其中一册《广东文艺》就有清远大诗人韦丘的作品,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受到启发,唐德亮考上师范学校即与同学组织文学社,精进文笔。

“泥土里有火/泥土里有重叠上升的梦/泥土里有一方不漏雨的天空/泥土古老而有磁性/四只牛脚 一双人脚/将它们踩出绵绵波浪/此起彼伏 周而复始/泥浪包围脚板/用彼此的热去温暖对方/拔出脚 带出泥/让人感到了泥土的痴情……”(《踩泥》)唐德亮在20世纪70年代常参加劳动,插田、割禾、晒谷、烧窑,双脚深入泥巴,在冬季初春感受泥土的微温……这也是那时连山农民生活的写照。尽管未知“乡土诗”,唐德亮已天然取材于山区乡村生活,细腻触摸日常生活的诗意。

有良师、有榜样、有朋辈,对于唐德亮来说,连山是一个充满文学氛围和机遇的地方。1984年春,唐德亮首次在名刊《作品》发表了作品。而后,他收到一封信,来自韶关《南叶》杂志的编辑、诗人桂汉标,邀请他投稿诗歌。“如果诗歌被选上就能参加《南叶》笔会,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组。后来有幸被选中参加,在笔会上见到了韦丘等文坛大家,算是大开眼界。”笔会星光熠熠,浓厚的文学氛围和诗友导师间的倾囊相授,让粤北地区呈现了广纳贤才的文学生态。在韩愈、刘禹锡、苏轼的文脉积淀后,粤北这片文学沃土又逐渐发展出具有当代风格的文学脉络。

专家们在现场给予唐德亮的指导,使其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之路上大有突破。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手法上,也在选材上。“连山民委也有一位搞创作的青年诗人,他将《民族文学》借给我看,就触发了我的一个想法:我本身也是瑶族,在壮乡也待过两年,何不发掘一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风情生活?作为新的起点,于是就写了一批瑶族壮族题材诗歌。”

诗根蔓延 乡土与新星

“远远地,我看见/洪水滔天,涌进眼睛/两个人踏浪而来……远远地,我听到/鸡桐木发出的声音/敲醒了满山的神树/敲醒了鲜花与茂草/装点着莎妹们的寒梦。”(《远远地》)瑶族创世传说中的“洪水滔天”,制作瑶族长鼓的“鸡桐木”、瑶语称呼姑娘的“莎(腰)妹”,一字一句满是唐德亮眼中瑶族的历史与风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内山连山,重峦叠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也留下史前文明的痕迹。连山中的少数民族仍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热情与力量、神奇与美丽。

唐德亮写瑶山景色梦幻神秘,“凤凰的翅膀/飞旋于森林之上/盘桓于烟霞之间/遗下一支支雉翎/在大山生根 繁衍”;写瑶族男子热烈粗犷,“阳光之乳/将男人的皮肤/洗得黝黑/他们在岁月的沟壑里起步/向着生命的巅峰攀援”;写瑶族女子热情爽朗,“牛角号的雄风/长鼓的节律/使你们的翩翩裙裾/一如欢乐的天使/一如狂热的夏娃。”(《写给瑶山》)

瑶山的生态环境与山民的生活形态跃然诗中,但千年的古寨孕育什么样的山民,诡幻奇异的大自然赐予何种生存环境?这都引起了唐德亮的思考,在《苍野》诗集中,他设置一辑“大地的心跳”,与瑶山连接共振。“该贫乏的却很富有/该富有的却很贫乏/硌牙的石头/让目光痉挛/巴掌般的泥土 屡屡/被阳光针灸得冒火/而水 总躲在云彩后面/藏于干涩的梦里。”(《石灰岩山区》)

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杨光治曾评价道:“唐德亮创作此诗,既是为了抒发心头的沉重,更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关注,以便早日改变这种贫瘠的境况。由此也可看到,他的视线比以前更有穿透力和更深厚的人文关怀。”

“我想既要写个人心灵的、个人感情的,更要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乡土诗。”在唐德亮看来,“乡土诗”是农村、农业、农民的诗,乡村风情、泥土芬芳、五谷杂粮,都与乡土诗有关。清远对唐德亮来说是孕育乡土诗的沃土,建市之初,清远第一产业占比过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都是清远发展的主题。到今天,清远带领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唐德亮将此视为珍品,“鲜嫩的豆腐 雪白的豆腐/随着一声爆竹,一声锣鼓/纷纷舞向空中……岭南少雪 豆腐就是雪/是温暖的雪/瑞雪兆丰年/甜雪在呼唤那只燕子/衔着春天/驮着幸福/翩翩而归。”(《佛冈社下豆腐节》)

“或许有人瞧不起乡土味、泥土味。但有谁每天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当然,乡土诗既要有乡土的气息、韵味、又要清新脱俗,深入到生活的本质内核,才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唐德亮主编《清远历代乡土诗选》时,作为编选者的他这样说道。

笔耕不辍,唐德亮先后出版诗集《南方的橄榄树》《苍野》,收录众多书写瑶壮的诗歌,这为其带来“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荣誉。包揽广东省两项最权威的文学奖,唐德亮成为诗坛新星,在乡土诗和民族文学上的贡献受到关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出版《唐德亮研究专辑》,以这位从瑶山深处走出的诗人为起点,将瑶山的神秘面纱拂起,让更多人得以透过文字,感受瑶山乡土的“心跳”。

诗果飘香 热土与群星

“我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当今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乡土诗要不要反映?要的。不是概念化的图解,而是要艺术地反映。”唐德亮说。

“明星村官”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经济合作社成为坚实后盾,被鲜花托举的连樟村遍地春色,对口帮扶点石成金。唐德亮洞察乡村振兴在清远的蝶变,尝试改变笔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叶屋村不大,却升起了一颗/万众瞩目的‘村官明星’/‘明星’颜值不高/身材瘦小,却扛起了全村脱贫振兴的大旗/几番寒暑 他让叶屋村/凤凰涅槃 一个穷村/一跃成为富裕名村/这个小村官 便璀璨起来……如何像一根定海神针/破解种种难题 化解繁杂矛盾/讲机械化规模化耕作经营/让同样的土地猛增几倍的效益。”(《明星村官》)

新作品未出版成册,都张贴在剪贴本上,与此相伴的还有大量他人对唐德亮的文学评鉴。仔细裁剪粘贴、给自己作品编年整理的习惯,透露出唐德亮作为编选者的一个思路,这不仅反映在他收藏的作品上,唐德亮对清远的乡土诗也如数家珍。

“古代诗人刘禹锡、韩愈、苏东坡、杨万里、宋之问、梅尧臣等大诗人都写有清远乡土诗的传世之作,古代诗人光是写北江的诗歌都有上百首,清远一直有浓厚的乡土诗创作传统。如今更是新人辈出。在我向他人介绍的时候,人家才知道清远还有那么多文化名人。因此要进一步擦亮乡土诗的文化名片。”唐德亮说。

中国乡土诗人协会认为,清远的乡土诗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乡土诗、民族诗、生态诗相互融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乡土诗人。2014年,清远市被中国乡土诗人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诗城”称号。早两年,清远又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生态诗城”。

此后唐德亮作为主编编纂了《清远历代乡土诗选》,依照“旧体诗卷”和“新诗卷”的逻辑,收录从唐代以来191位古今诗人共368首诗作,让古今清远乡土诗在文学热土上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今年,唐德亮、王建明主编的《广东当代乡土诗选》出版,选收279位诗人513首乡土诗作(新诗),全面反映了从1949年至2023年之间广东乡土诗创作的概貌,清远诗人在其中也占据重要分量。

这只是扩大清远乡土诗影响力的其中一步。唐德亮清了清嗓子,手上拿着做好语气停顿标注的诗集,在其夫人曾玉英的指导下,大声朗诵道,“我与群山一起奔跑……我的奔跑没有尽头/因为我的瑶山本身/就是一匹永不倦怠的神骏/我的瑶山本身就是/一条不会枯竭的河流。”(《我与群山一起奔跑》)曾玉英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唐德亮非常认可夫人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因为这也是他积极创作的动力。

唐德亮作为主编与市作协的文友为清远中小学生编纂了《清远文学读本》,将诗意的种子撒播在粤北少儿心中。获全国100所中小学校校长联合推荐的《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全2册),清远市诗人唐德亮的诗歌《住进小木屋的梦里》被写入该书。此前,唐德亮的作品已有2篇入选大学教材,10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辅,多篇散文、杂文被选作多个省市中考或高中语文试题,广受教育界关注。

“乡土是根,不能忘本。‘土特产’才是最珍贵的礼物。”唐德亮说。

■对话札记

唐德亮:

诗歌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记录和洞察

南方日报:早年的成长经历对您写诗产生了哪些影响?

唐德亮:一个是母亲对我的影响。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梦里依稀慈母泪》,记录童年时代母亲对我的教导。我猜测母亲肯定读过书,有些时候见到母亲在屋里手捧一卷手抄本的《增广贤文》在读。比如“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金。”即使放下书本,她也能背诵不少名言警句,使用土话,听起来像在吟唱,很有韵味,以至于我现在都能背诵出一些句子,对我进入文学之路有启蒙的作用。

一是年轻时劳动的一些感想。小时候干农活,在大暴雨天的时候收谷子,开夜工割禾,牵黄牛牯犁田,捧秧盘插秧苗,打砖打瓦,砍柴挖药材,我都干过,这让我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还有童年时的所见所闻,能打动我的都会在心中记录下来,比如一个老人寻找自己的身后之地,这些都是瑶山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从小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让我有一种感恩意识,所以我就把连山瑶族壮族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还有历史沧桑巨变,人民的追求奋斗等等都反映在诗歌里。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会主要选择通过写诗来书写乡土?

唐德亮:首先就是我爱诗,我觉得诗的字数不多,篇幅不大,但是它反映的思想内涵或许可以少胜多。借用一位著名作家的观点,可能一首短诗能胜过一篇长篇小说,传诵千古。我不光写诗,也写散文,也发表过小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同表达方式,在书写乡土过程中,有灵感、有触动,自然会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会拓展到乡村振兴题材的写作?

唐德亮:乡村振兴也是乡土的一部分,作家不能单打一,只写一个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看到乡村确实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做得好要赞赏,落后面也需要反映。近年我不光写乡村振兴的乡土诗,也创作发表了不少生态诗。清远的生态诗方兴未艾。其实,乡土诗中有生态诗,生态诗中也有乡土诗。我诗创作的题材近十来年延伸较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如长诗《惊蛰雷》。我的诗歌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或者传统和现代结合。我认为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记录、洞察和省思。

显示全文